华夏时讯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愚公移山的故事想必大家从小听到大,有人敬佩愚公的执着,也有人嘲笑愚公本“愚”。

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讲一位当代“愚公”黄大发的故事。

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有一个叫团结村的村子。这里的草王坝如今有着730亩稻田,有条件的村民还搞起了养殖,家家户户每天都能吃到白米饭。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乍一看,这似乎没什么值得惊叹的。

但大家可知道,这里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山高石头多,

出门就爬坡,

一年四季包沙饭,

过年才有米汤喝。

从“过年才有米汤喝”到天天吃上大米饭,如此巨大转变的背后,是当代“愚公”黄大发带领全村人民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水渠的感人故事。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近日,中国日报外籍记者艾瑞克(Erik Nilsson)走进大山,走入团结村草王坝,揭开当代“愚公”的神秘面纱。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团结村距正仡佬族乡政府约30公里,属高山峡谷地貌。由于严重的石漠化,这里曾经严重缺水。

1995年前,草王坝1000多口的用水都依赖着唯一的一口“井”。说是井,却也算不上井——土坑里慢慢向外渗水,接满一桶水常要等上一个小时之久。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村民在接受采访时说:

以前我们这有二三十户吃这个水井,大家起得早就在这等,如果我来早了我就提上了,他来迟了看到井里没有了,就想要半桶,还要争得打架。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这口“井”仅仅能够维持全村人的生命,要说浇地,那就是奢望了。

从前的草王坝曾有330平方米的稻田,由于长期缺水,干季时,土地的裂缝能有一脚宽。

其实,这里并不是真的没有水。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附近的大山沟里有一条清澈的小溪,但在悬崖峭壁间修渠引水实在是一项艰难的工程,草王坝村民世代只能“望崖兴叹”。

若要修渠引水,需要绕过三座大山,经过数百米长的悬崖峭壁。过去的草王坝,由于水源的匮乏,全村没有一株水稻。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而现在,草王坝的家家户户不仅不愁生活用水,大米饭也是想吃就吃。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口中的“黄支书”。

这位“黄支书”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跟上艾瑞克的步伐,一起探寻。

撸起袖子,开山引渠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黄大发是团结村草王坝的老支书,1959年,23岁的黄大发决定带领村民修一条水渠彻底改变村子用水困难的问题。

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坚毅感动了神仙,最终帮他移除了大山。

而在黄大发的故事中,没有神仙,没有外力,有的只是他和村民们坚定的信念。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60年代初,在黄大发的带动下,在乡政府的支持下,2万余村民鼓足了干劲,走上了开渠之路。

这一任务不仅艰巨,而且十分凶险。

为了在峭壁上开渠,村民们要徒步爬到山顶,把绳子一端绑在大树上,一端绑在自己腰间,然后贴着岩壁往下滑到指定位置,开始一点点地凿、挖。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起初,面对脚下的深渊,大部分人都望而却步。为了鼓动大家,黄大发第一个在自己的腰间拴上绳子,从300米高的悬崖上爬下来,而支撑他的,正是他的信念。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在黄大发的鼓舞下,这支“蜘蛛人”队伍逐渐壮大了起来。大家团结一致,经历了整整10年的风餐露宿。

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这次修渠的尝试是失败的。黄大发和村民们当时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开凿这条水渠。虽然他们的意志很坚定,但是缺乏对水利工程的理解。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虽说开渠失败,但村民们通过这次工程在山上凿出了一条隧道。从此,人们之间互相走动再也不用翻山越岭,而是可以直接穿山而过。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岩壁非常粗糙,有明显的锯齿状。但是能够人工把这座山凿穿,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了。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经历了这次沉痛打击,大家心灰意冷,纷纷对开渠引水丧失了信心。

但黄大发并不服输。

这一次的失败让黄大发知道了自己在水利技术知识上的缺乏。于是,他开始了学习的过程。

潜心进修的黄支书

1989年,黄大发主动申请到枫香镇水利站跟班学习。黄大发年纪比较大,和其他同事相比,基础知识比较匮乏。但黄大发爱问好学,也从不怕被嘲笑。

艾瑞克找到了两位和黄大发一起进修的同事。说起他,两位同事也是有着深刻的印象。

厘米、公分的概念不懂,只知道一尺两尺三尺,从他提问,你心里面想笑,可是不能笑,因为他比我们年纪大。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我们几个里面数他年纪高一点。当面问老师他不怕我们笑。修这个沟的时候,我说你有实干精神,你肯定干得成功。

重燃希望,二次进山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1992年,57岁的黄大发带领村民开始了新渠的修建。

三年后,这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处绝壁的水渠竣工,彻底结束了草王坝“滴水贵如油”的历史。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1995年,清澈的山泉流进了草王坝,流进了团结村。

这条水渠,是黄大发与300多名村民用锄头、钢钎、锤子和双手一点点开凿出来的。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不通公路,村民就背着水泥、石粉上工地;条件艰苦,大家每天只吃两顿饭,却不叫苦不叫累。

修渠期间,黄大发的二女儿患重病,临死前也没能见到黄大发最后一面。随后不久,黄大发13岁的大孙子突发脑膜炎离世。

经历了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黄大发抹掉眼泪,又继续带着工具上了山了。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黄大发的鞋磨破了没钱买,赤脚步行二十多公里去背炸药,脚板磨破皮,双脚血淋淋的,管仓库的工作人员想要资助他买双鞋穿上,他却婉拒了。

到底有多险?

艾瑞克在寻找黄支书的过程中,可是好好体验了一把山势的险峻。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现在,我站在一个非常高耸陡峭的地方。亲身来到这里,我才明白,黄大发不仅仅有顽强的意志力,更是一个无畏的勇者。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光是站在修好的水渠上,艾瑞克就已经双腿发软了,他后来回忆道:

水渠边缘仅几厘米宽,下面就是深渊。除此之外,水渠上方还有几处凸起的岩壁,我踮着脚在水渠边行走时很难保持平衡。走错一步,游戏结束。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这无疑是恐高者的噩梦,而我就是一个恐高者。在进行拍摄时,我多次感到眩晕。与掉下悬崖的恐惧相比,我更害怕死于恐惧本身。这可不完全是玩笑话。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这里有一个秘诀,就是保持前行。只要一停下,我就会感到重力在把我整个人向下拽。我吓得双腿都软了。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看看艾瑞克的反应,当年开渠的艰辛可想而知。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也对黄大发以及草王坝的村民们肃然起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当艾瑞克找到黄大发时,他正在当地的小学给孩子们上课,给孩子们讲当年修水渠的故事。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在采访中,艾瑞克问到,当年黄大发为什么觉得自己能够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黄大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如果我们连饭都没得吃的话,老百姓什么事情都干不好。家里没有粮心里就要慌。我修渠的决心很大,要拿生命去换。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说“拿生命去换”一点都不夸张,开渠之路凶险无比,黄大发也曾遇险,差点坠落山崖。

黄大发的老工友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我们施工的时候,他就摔到崖下面去了。当时他有一只手抓住一棵树。我们连忙把他救起来,我们大家都流着眼泪。如果那天他摔到崖下去的话,这条沟就不能修成功。

许多人把黄大发称作愚公,艾瑞克问黄大发对此有何看法,他说:

愚公就是要下定决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只要挖山不止,挖一点少一点。我这一代挖不清,下一代一定要把它挖平,我要帮下一代干点什么让他们看到,有点继承有点留念。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不少人嘲笑愚公之“愚”,但在艾瑞克看来,黄大发却是一位智者。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黄大发和村民们证明了,没有信念和努力跨不过的高山。

当代愚公悬崖峭壁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堪比神话

高山无言,却把这些记忆都深深铭刻,把这个关于信念的故事世代流传。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 三军将士接受最高统帅检阅 齐声高呼强军

      军报记者朱日和7月30日电(记者王士彬、安普忠) 回顾建军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维护核心,彰显辉煌成就。上午9时许......

    05-02    来源:人民网 | 编辑:确牛

    分享
  • 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来到河北省张家口市,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在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给乡亲们......

    03-03    来源:中国经济网 | 编辑:确牛

    分享
  • 未来20年中国新能源增量将超欧美之和

      30日在京发布的《BP世界能源展望(2017年版)》(简称《展望》)中文版显示,未来20年,中国将是可再生能源增长的最大来......

    03-31    来源:科技日报 | 编辑:确牛

    分享
  • 北京进入两会时间

      本报记者王延斌杨雪 刘园园陈莹张晔 又是一年春风绿,又是一年两会时。来自全国各地,来自不同行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

    03-03    来源:中国科技网 | 编辑:确牛

    分享
  • 军地联合搜救遇险飞行人员形成机制

      遇险飞行人员救援是飞行安全链条的兜底环节,伤员早一分钟得到救治,生命安全就多一分希望。空军后勤部门着眼提升救援......

    03-04    来源:国防部网 | 编辑:确牛

    分享
  • 习近平在出席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2日下午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立......

    03-13    来源:新华网 | 编辑:确牛

    分享
  • 句容探路全域旅游新样板

      3月26日,句容市第四届樱花节在天王镇浮山樱花园内举办。2014年3月,句容市初次举办了樱花节,首届便吸引了30余万游客前......

    03-30    来源:科技日报 | 编辑:确牛

    分享
  • 世界第三大清真寺“非洲第一高”由中国

      中国日报3月14日电(记者 刘坤)北非阿尔及利亚当地时间3月11日,非洲第一高阿尔及利亚嘉玛大清真寺宣礼塔主体结构正式......

    03-15    来源:中国日报网 | 编辑:确牛

    分享
  • 潍坊设立首个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

      10月30日上午,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相关情况。农业农村部国际合......

    10-31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分享
  • 解密天舟一号飞行任务特点

      4月20日晚,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从海南文昌发射场升空,踏上了首次任务的征程。 作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的重要组......

    05-04    来源:科技日报 | 编辑:确牛

    分享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